昨天在網路上看見一則貼文,圖片是一家麵店的老闆為了因應客人的各種需求,為求點餐快速而發明出各種「符號」,但網友一致認為只會造成客人更多困擾。
覺得非常好笑的我,想練習發發廢文~所以我難得不多加解釋就轉貼發文了~但果然這樣的發文模式真的非常不適合我XD 我得到很多私訊,也不得不多加解釋,所以我決定重新發文說明「理解迴路」和「感知迴路」的運作差異:
|理解迴路|
A.K.A 邏輯迴路。聽到邏輯兩個字,我們每個人本能的都會聯想到「頭腦清晰」、「邏輯正確」等關鍵字,大致上來說是沒有錯的,但整個理解迴路真正的重點在於「邏輯的過程與建立模式」。
何謂邏輯的過程?意思是,當出現一個問題 #63,我們會提出假說 #4 ,假說依照各種事實上的經驗法則 #62 可以歸納、整理出公式或是組織架構 #17,這個公式、架構需要被重複實驗體驗 #16 ,且經得起檢驗 #18 ,儲存建檔 #48以供公眾使用、成為共好的資源。而這一切都需要專注的能量 #9_52 ,不但需要專注的能量,還需要持之以恆的節奏 #5-15。這一切都是為提供未來更好的模式 #7-31
很多說自己理性思考的人,其實是憑著經驗或感覺行動,因為以上理解迴路的所有的考量並非情感、也非喜好,單純就是「理論上如此」,就像Sheldon聽不懂情緒的暗示,他只是在這個過程將情緒的表達歸檔、建檔。
回到我們提到的小吃店菜單,對於理解迴路而言,如果是在點菜上的流程需要有這些變化,那麼就是重新設計表單,讓點菜的流程就可以修正、調整,的確可以設計出一些小符號,但整體的重點在於「模式與流程」要「完美」。
但是有沒有看過當機的理解迴路呢(笑),我們晚點再回來說說。
|感知迴路|
又稱「抽象迴路」。一樣,刻板印象中我們會認為感知迴路不重視邏輯,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。首先,感知迴路的關鍵字在於「體驗、經驗與記憶」,的確感知迴路的核心重點從來都不是建立模式,因為體驗過了就是體驗過了,重複同一個體驗到完美根本是惡夢,因為體驗完第一次感覺不完美,那體驗一百次都不會完美,而且感知的重點也從來不該是完美與否,而是體驗本身。
如果這樣的設計在人生中體驗到的都是合理的模式,那麼他們所建立下來的「經驗與記憶」就是合理的模式。再者,幾乎沒有人的設計當中完全缺乏另外一個迴路的因子,只是比例的問題而已,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同設計的人學習的方式是不一樣的,有些人的學習方式就是在「經驗」中學習,因為身旁的人如此而反推回去原因為何。只是人類圖這門知識是非常理解迴路的運作,所以這也是我們在分享時的為難:講得太簡單,就缺乏了原理說明而造成誤解;講得太深太複雜,又沒有人要聽。
回到剛剛提到的小吃店,如果我們假設今天真的有一個完全感知迴路(沒有理解迴路的模式概念),那麼開店的經驗中,遇到這個客人不要蔥、那個客人不要辣,有些要筷子、有些要醬油另外包,人手不夠的前提下,老闆自己紀錄上為求快速發展出一套只有自己看得懂的符號學,就像象形文字一樣(事實上也真的蠻像的,你看看那個「不要筷子」的符號)。
在「經驗」上,老闆覺得這樣最快,但是老闆的經驗絕對不是其他的人的經驗,這也是感知迴路的特質。
|結論|
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綜合的,所以我們一定都兩種模式都體驗過,只是比例的問題,當然這個世界也是如此建構出來的,所以我們總是可以看到「感知迴路的參雜理解迴路」的運作,例如試著幫情緒做出公式、感性地分析模式、理性地分析情感、感性地評價世界。
因此,我之所以說這家小吃店的點菜系統是「感知迴路試著用理解迴路的方法做事」,是因為我相信除了老闆本人(和很熟悉流程的員工)以外,沒人會覺得這個點餐「模式」方便~一定會有「更好的」方法可以記錄客人各式各樣的需求~
總之,我想我還是不要隨便發廢文好了~就好好中規中矩寫一段XD
#人類圖 #人類圖計程車 #人類圖你與自我和解的開始 #迴路 #通道 #理解迴路 #感知迴路 #邏輯迴路 #抽象迴路